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零十章炎夏之 (第3/5页)
强忍住恼怒和失落,梁孝帝随手拿起几份奏折准备批阅。打开一看,居然全是弹劾沈湛的,说他提出拖延之法,实际上是在帮赵逆。被俘的军人长期羁留安南不归,使得百姓对朝廷心生怨望,即使一再提高军饷,仍募不到兵勇。因为他们怕朝廷出兵后,被俘的军人再也回不来。 以京兆府为例,原准备十天之内募齐三万人,现在二十多天过去了,报名的尚不足一万,最后只得强行按户头分配,凡是一户有两名男丁的,必须有一男服兵役,否则要交纳高额保税。如此一来,兵勇是募齐了,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更加剧了。 有一份奏折很不客气地指出:百姓之子亦是人子,若侥幸于血战中逃得一命,却只能流落异乡,不能回归故土,谁还肯送子上战场? 梁孝帝相信沈湛没有私下里跟赵氏勾结,因为他meimei现在是昭仪,他的外甥是皇长子。将来很有可能是皇太子。梁孝帝也知道,那几个弹劾沈湛的人,都是宫里几个心怀嫉妒的嫔妃指使的。可沈湛提出的办法,确实有很大的漏洞,尽管他当时讲得头头是道,听起来无懈可击。 梁孝帝还记得当时的庭议上,沈湛为他的“拖延”之法陈述了两点理由: 其一,朝廷需要时间组织第二次大规模进攻。 其二,被俘的军人留在南边,留得越久,安南负担越重。因为赵逆既然对天下人宣称要优待俘虏,就得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,还得让他们吃好住好,那么多俘虏,每天光是米粮就得要多少担。到不堪负荷时,赵逆只能放宽条件,反过来求朝廷早早签下和约。 正是第二个理由让梁孝帝决定支持沈湛,一群不中用的废物,就让赵逆帮着养好了,接回来也是浪费了朝廷的军粮。 那些家里有人被俘的百姓会有抵触情绪,原就在他的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