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八章 群体效应 (第3/4页)
。 但随后,舒尔卡就发现他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确保德军无法将消息传出去……那就是给步话机来一发。 苏军的确是将主力投入到了布莱特大桥。 科布林要塞的总兵力有七百余人,其中有六百人被调往这个方向,而中心堡垒幸存的五百人在后方建筑中布署几十人留守外,其余几乎全部投入到布莱特大桥……后方建筑必须有人留守,否则其它方向的德军一个冲锋就从后方杀进其阵营了。 而德军在布莱特大桥只有一个连一百余人。 这是他们轻敌或者也可以说中计的结果……德军指挥官以为苏军会将主力投往北部突围而不是这里。 或许是为了速战速决,韦尼亚科夫大尉在战斗爆发几分钟后就下令:“上刺刀!” 这个选择是正确的,兵力占据绝对优势,而且还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,同时又是夜战,为免节外生枝的确应该发起冲锋一鼓作气将敌人解决掉。 但是,当舒尔卡将刺刀从腰间抽出卡在刺刀座上时又迟疑了……冲出去就意味着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中,舒尔卡的脑海里情不自禁的闪现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敌人的情景,只不过现在是对换一下角色。 这一瞬间舒尔卡问了自己几个问题: 是否要学习德军一样做“”字形跃进? 战友是否会与自己协同互相掩护? rou搏战要怎么打…… 事实证明舒尔卡是想多了。 “同志们!”韦尼亚科夫大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