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十二章 四两拨千斤 (第6/6页)
斗机,还有以ea-18g“咆哮者”为首的防空压制战斗机,美韩联军的轰炸重点也转向人民军防空系统与空军基地,争取最大限度削弱人民军的防空火力。 这样一来,黄峙博的目的达到了。 当美韩联军把大批战斗机派去轰炸人民军的防空系统与空军基地,攻击人民军地面部队与防御设施的战机大大减少。 对正在挺进的美韩联军地面部队来说,这绝对不是好消息。 美韩联军要想按照计划在七天内攻占平壤,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。 为了加快进攻步伐,美韩联军别无选择,只能暂时放下第四军团,把重点放在海州,集中兵力攻打守卫黄州川的第一军团。 结果是,大批作战部队、重型装备与作战物资需要通过海运送往前线。 黄峙博的预判非常准确,他提出的作战方案也显得更有意义:要想阻止美韩联军攻占平壤,就得切断美韩联军的海运补给线。 问题是,动用潜艇,是不是太过了? 潜艇不是战斗机,发动袭击前没有任何征兆,动用潜艇袭击舰船,很容易被当成大规模战争的标志性事件。 一百年前,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,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不无关系。 限制潜艇的袭击方式,又会使潜艇丧失隐蔽性,变得无足轻重。 批准潜艇参战前,傅秀波给了黄峙博另外一支力量:海军航空兵。 用战斗机轰炸运载作战部队与装备物资的船只,比用潜艇光明得多,不用担心遭到对方指责。 只是制空权不在志愿军手上,海军航空兵参战的意义并不大。 要想解决问题,还是得动用潜艇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