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106、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(第6/7页)
先难后易。 当朱元璋从群雄中脱颖而出,获得了逐鹿资格时,在先攻打谁的战略上便曾询问过群臣,因为他位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中间,陈友谅在他北边,张士诚在他南边,所以必须立刻先解决其中之一,逃脱夹缝求存的窘境。 至于这两人里要先打谁,文武百官商议后一致认为,应该挑个软柿子捏,先打好打的,等实力强大了,再攻难打的,所以都觉得先打张士诚比较稳妥。 只有谋士刘基力排众议:「士诚自守虏,不足虑。友谅劫主胁下,名号不正,地据上流,其心无日忘我,宜先图之。陈氏灭,张氏势孤,一举可定。然后北向中原,王业可成也。」 刘基的建议便是先难后易,打败了陈友谅,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了,只是当时陈友谅的实力尚在朱元璋之上,让这时的朱元璋直接和最终BOSS碰面,胜算其实不大,那么刘基的理由是什么呢? 只要打败了陈友谅,一则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,二则可以威吓住张士诚和陈友定等人,令他们不敢妄动。 而如果先打张士诚的话,即便打完了他们,朱元璋的实力也会损耗不小,到时候别说主动出击陈友谅了,恐怕自保都难。 刘基这是从谋略上的分析,说的合情合理,但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:「如果和陈友谅作战时,张士诚参与进来怎么办?」 恰恰是这个质疑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,决定先打陈友谅,他做出这个决定和刘基相同,理由却是不同:「友谅志骄、士诚器小。」 这是从人性上,军事上的分析。 志骄则好生事,器小则无远图,朱元璋的意思是咱们打陈友谅,张士诚只会选择坐山观虎斗,但要是先打张士诚,陈友谅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